开云官网首页
 
 

开云官网最新:穿洞洞鞋不能乘坐手扶梯?小心夏日出行利器变“暗器”→

浏览: 次    发布日期:2024-02-28

  炎热夏日出行,洞洞鞋、长裙、人字拖等或许是舒适凉爽的首选。但是这些舒适方便的好物背后却暗藏风险,你知道吗?

  清凉透气、柔软舒适,可以DIY各种配饰……近些年来,洞洞鞋成为夏日“神鞋”。

  然而,近日在社交平台上,有不少网友分享自己穿洞洞鞋的惊险经历,并纷纷呼吁“穿洞洞鞋不要坐扶梯!”此前,也有媒体报道,有3岁儿童穿洞洞鞋坐扶梯时,洞洞鞋被卷入电梯自制防身小暗器致命,脚趾严重受伤。

开云官网最新:穿洞洞鞋不能乘坐手扶梯?小心夏日出行利器变“暗器”→(图1)

开云官网最新:穿洞洞鞋不能乘坐手扶梯?小心夏日出行利器变“暗器”→(图2)

  据北京晚报报道,近日,北京多家公共场所都在扶梯上下口处张贴有“建议穿洞洞鞋的顾客勿乘坐扶梯”的类似提醒。

  北京青少年安全防卫中心主任李恒表示,洞洞鞋的鞋头宽大,一般会比正常鞋子约宽20%。为保证舒适度,鞋体的塑料部分很厚,鞋面也比较高。所以即使是站在正常位置,鞋头距离电梯台阶之间的锯齿部位也比正常的鞋子近很多。而且洞洞鞋的塑料鞋底与脚底之间摩擦力小,人站立时的习惯会导致鞋体前移,加上柔软的鞋底与扶梯的金属台阶之间的摩擦力比较大,被夹住时不易察觉,等脚有感觉时已经拔不出来了,很容易造成事故。

开云官网最新:穿洞洞鞋不能乘坐手扶梯?小心夏日出行利器变“暗器”→(图3)

  @平安北京提示,由于洞洞鞋材质柔软,与金属或其他物体表面摩擦的时候容易贴合,很容易贴合上前端和侧面的扶手电梯台阶齿,造成卷吸。穿洞洞鞋最好不要搭乘扶梯,如果搭乘,千万要小心脚下。

  在知道穿洞洞鞋容易卷入扶梯之后,很多网友晒出了自己穿洞洞鞋坐扶梯的方式——

开云官网最新:穿洞洞鞋不能乘坐手扶梯?小心夏日出行利器变“暗器”→(图4)

开云官网最新:穿洞洞鞋不能乘坐手扶梯?小心夏日出行利器变“暗器”→(图5)

  夏日穿长裙的朋友们要注意了,长裙也有被卷入手扶梯的风险。因为长裙裙摆的材质柔软,在乘坐电梯时,若没有将裙摆提起来就容易卷入梯级与围裙板之间的间隙中。

开云官网最新:穿洞洞鞋不能乘坐手扶梯?小心夏日出行利器变“暗器”→(图6)

  此外,骑车时,长裙也有可能被卷入车轮。穿裙子骑乘摩托车、电动车、自行车等,一定要注意裙子的长度,防止车轮“吃”裙摆。

  夏天遇到下雨天,一些人愿意选择穿拖鞋出行。不过,专家并不建议雨天穿拖鞋出门。因为道路积水不干净,积水里的细菌、真菌和病毒都“虎视眈眈”,寻找新的去处。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脚部皮肤有破损,又刚好毫无防备地穿着拖鞋出门,那就给了细菌、真菌和病毒一个入侵的机会,它们将从皮肤伤口进入皮下淋巴管,很容易导致丹毒、足癣等疾病。

  雨天的积水很脏,不适合穿着拖鞋向其中的细菌和真菌发起挑战。建议穿雨鞋出门,把积水拒之鞋外,不给细菌、真菌侵入的机会。

  进入夏季,由于阳光光线强烈,很多驾驶员开车时都会戴上墨镜来遮挡刺眼的阳光。小编在此提示,墨镜虽然很酷,但驾驶安全更重要。

  进入隧道时,会产生两秒左右的视觉迟钝,此时建议司机在进入隧道前就摘下太阳镜并提前打开车灯,确保安全驾驶。

  此外,夏季车内温度较高,尽量不要把太阳镜放阳光能直射到的地方,尤其是在夏季阳光特别强的时候若在高温天太阳光长时间直射下,透明球体会聚焦阳光,形成一个高温高热的点,旁边若有纸、布、木板等易燃物,很快便会燃烧起来甚至可能引发火灾。

  当然,选择一款能够有效防晒的墨镜也很重要。佩戴太阳镜,一方面是为了过滤紫外线,减轻紫外线对眼睛角膜、结膜、晶状体和视网膜的伤害;另一方面是为不用接受强光以及各种眩光照射,让眼睛有一个温和的视野环境。选错了太阳镜或者错误地使用太阳镜,都可能让眼睛反受其害。

开云官网最新:穿洞洞鞋不能乘坐手扶梯?小心夏日出行利器变“暗器”→(图7)

  炎炎夏日,遮阳帽、冰袖、防晒衣、防晒面罩等防晒用品齐齐上阵。有的人全副武装,把能用上的物理防晒都装备在身上,也有人称这是“养蜂人”式穿搭。但也有些人因为包裹得太严实,反倒导致身体的热量散发不出去,导致中暑。

开云官网最新:穿洞洞鞋不能乘坐手扶梯?小心夏日出行利器变“暗器”→(图8)

  此外,维生素D是钙的“促进剂”,它能锁住骨骼中的钙质,防止钙流失。而其缺乏往往会导致骨质疏松症或频繁的骨折;肌肉无力;经常焦虑、抑郁等情况。根据全国维生素D流行病学研究显示,国内86%的人群维生素D水平缺乏或不足。过度防晒,是维生素D的“敌人”。

  注意,这里说的是过度防晒。适当的防晒措施在春夏秋冬都必不可少。建议尽量避免在夏季日照高峰时间进行户外活动,出门尽量使用衣、帽、伞、太阳镜等进行遮盖性防晒,并正确涂抹防晒霜。

  整合自@平安北京、北京晚报、广东消防微信公众号、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、科普中国等 编辑 马浩歌 校对 吴兴发